0551-62637928
合肥有害生物防制网
合肥市庐阳区寿春路与六安路交口
鼠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曾被称为黑死病。鼠疫一旦进入流行高峰,大流行往往接二连三发生,甚至延续数百年。
人类历史上一共经历三次鼠疫大流行。
1.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查士丁尼大鼠疫于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在欧亚夺取上亿条生命。
2.
第二次鼠疫从14世纪中叶开始,前后300年,欧洲大陆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从云南、孟买开始,最后汇聚于北满,惊天动地地爆发。其后有山西鼠疫,东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欧亚非其他地区的鼠疫,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销声匿迹,全球先后死于鼠疫者达数千万。
时至今日,在科学防控的基础上,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鼠疫被得到有效监测与控制。而2017年8月以来的一场鼠疫却正在印度洋岛国马达加斯加吞噬着越来越多的生命。截至10月24日,马达加斯加累计报告鼠疫疑似病例1309人,其中93人死亡,疫情没有得到遏制,传播风险由高升为极高。目前,在我国鼠疫已非常少见,但并没有绝迹。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提升鼠疫防控意识,筑牢防控网。
传染源
自然界很多动物都可以感染鼠疫,这些染疫动物都可以成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尤其以啮齿动物(鼠类、旱獭等)为常见。野生食肉类动物(狐狸、狼、猞猁、鼬等)、野生偶蹄类动物(黄羊、岩羊、马鹿等)、家畜(犬、猫、藏系绵羊等也可感染鼠疫,在人们接触、猎捕或剥食这些染疫动物时将鼠疫传染给人类。
传播途径
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很多种,主要有:
媒介传播
主要是通过跳蚤吸血传播。
接触传播
人类通过猎捕、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时, 细菌可以通过手部伤口进入人体, 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这种直接接触感染甚至可以通过非常细小的伤口形成感染, 如手指的倒刺等。
空气传播
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 患者通过呼吸、咳嗽时便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 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这种细菌悬浮物极易感染他人, 造成人间肺鼠疫暴发。接触肺部感染的染疫动物, 如感染鼠疫的狗、猫等,也可以直接经呼吸道感染,引起原发性肺鼠疫。当鼠疫菌感染人发展成为肺鼠疫时,即使在疾病早期也有传染性。肺鼠疫人传人的传播方式可造成鼠疫大流行,其波及地区远远超出疫源地范围。
人对鼠疫普遍易感,人类在感染过鼠疫菌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力。
感染症状
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均会引起死亡,尤其是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病死率几乎为100%。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 多为2~3天, 个别病例达到8~9天。鼠疫患者一般都表现出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发病急剧, 恶寒战栗,体温突然升高至39~40℃,呈稽留热。头痛剧烈,有时出现呕吐、头晕、呼吸急促,很快陷入极度虚弱状态。心动过速,血压下降,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增高。重症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昏睡, 狂躁不安,谵语,颜面潮红或苍白, 有重病感和恐怖不安, 眼睑结膜球结膜充血,即出现所谓的“鼠疫颜貌”。
怎样预防呢?
鼠疫要采取综合措施防控才能获得最大的效果。这些措施包括疫情报告、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所采取的综合措施。还包括预防性灭鼠灭蚤(鼠蚤同灭),健康教育和疫源地干预措施、强化监测等措施。
生活在疫源地及毗邻地区的群众,进入鼠疫疫源地旅游和务工的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不私自捕猎染疫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产品出疫区”。
对进入鼠疫疫源地的人群要防虫防蚤,防止节肢动物叮咬;远离旱獭洞穴,不要在鼠或旱獭的洞口周围坐卧停留。
在居住地周围和衣物上可以喷洒蚊虫驱避剂。
外出野营、打猎、伐木个人作业是要注意束紧裤管,减少暴露,必要时使用驱避剂。
对发生动物鼠疫的地区要强调管理好牧羊犬只,最好是栓养自家的狗猫等宠物,使这些猫犬减少觅食到染疫动物的可能性。
在对疫源地进行灭鼠灭獭期间,当地居民不要进入疫区处理地段,对疫区处理的地段减少放牧或禁牧。家长或学校教育小孩不要接触和玩病死小动物。
一旦遇到病死鼠(旱獭等病死动物)、疑似鼠疫患者(发热及淋巴结肿大, 发热及胸痛、咳嗽)、不明原因高热和急死患者要尽快报告。
(文章来源:传染病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